中国文明网 设为主页 | 加入收藏
zhongguowenmingwang
title_picture2

滨州文明网 > 专题活动 > 滨州好人榜 > 2015年滨州好人榜 > 2015年1月 正文

张秀峰

2020-04-10来源:滨州文明网

摘要: 36年的时间,自行车换了三轮车,铁锨换了12把,手上的老茧退了又起新的……滨城区滨北街道张木匠村76岁的张秀峰老人,无论寒冬腊月还是烈日炎炎,坚持修路、补路,被人称为新时代的“愚公”。

推荐关键字
 
 
 
    36年的时间自行车换了三轮车铁锨换了12把手上的老茧退了又起新的……滨城区滨北街道张木匠村76岁的张秀峰老人无论寒冬腊月还是烈日炎炎坚持修路、补路被人称为新时代的“愚公”。

  40岁开始修村路,先修路后种地

  张木匠村300多口人,107户,耕地有500多亩,大部分分布在村周围,光生产路就有6条4000多米。上世纪七八十年代,村内村外都是土路,遇上阴天下雨,高处道路冲口多,低处存水成泥洼,出门行走难,上地干活赶个牛车也不方便,特别是农田间的生产路损坏后,夏收、秋种季节车辆载物重,经常因路况困住,直接影响庄稼的收获和播种。在农村长大的张秀峰,深知这些困扰和不便,萌生了义务修路的念头。

  只要去农田干活,不论干啥营生,张秀峰总会捎上一把铁锨,不论走到那里,只要看到坑洼不平的地方,他都要停下来取土填一填、平一平,踩上那么两脚。因为自家的农田不集中,村周围的每米生产路他都曾修过。这么多年,张秀峰先修路、后种地的做法也曾遭到群众的质疑,他总是笑呵呵地说:“路好走,庄乡们省得绕远路,耽误的是我一个人的功夫,但能省下大伙的时间。”

    每年一到雨季,总是他最忙碌的时候,因为雨量集中、频次多,他的工作量也比平时成倍增加。为不影响群众出行干活,每次雨停,他总是村里第一个到路上看路、修路的人。去年7月份,一场大雨因为雨急量大,地里出现了不同程度的涝灾,许多村民为排涝,在生产路上掘开水沟放水。当晚雨停后,张秀峰考虑到道路冲口多、难行走,凌晨2点就起床,拿着手电筒去垫冲口,一直干到早晨5点才把12个冲口垫完。

  每天凌晨四五点起床,扛上铁锨“巡逻”

    随着时间的推移,张秀峰养成了早起义务修路的习惯。无论严寒酷暑,每天凌晨他四五点就起床,扛上铁锨,在村内、村外“巡逻”,每发现路面有不平的地方,就修修补补,往往一干就是两个小时,有时还要更晚。7年前村里修上了柏油路,他的工作量也减了不少。

    长期修路,张秀峰也总结出自己一套修路的经验,经他修的路有个特点,都是中间高、两边低,这样一来,雨雪天路面就不会存水,不易损坏。36年来,他光用坏的铁锨就达12把。路平了,道顺了,群众很感激。张秀峰也由原先扛锨修路,变成骑自行车修路,到后来年龄大了换成骑三轮车修路。

    “这么多年,只要有个变天啥的,周围村的群众都到俺村来绕路,那是因为俺村的路比他们村的路好走,这要归功于一直义务修路的张秀峰。”张木匠村党支部书记冯建华说,“修路这么多年,他从没跟村里要过一分钱,都是自掏腰包。”

    目前,张秀峰的两个女儿早已出嫁,他和老伴一起生活。为能腾出时间修路,他2.6亩农田都种上了棉花。虽然张秀峰已经76岁了,但身体还算硬朗。“修路只是件小事,能为群众出一份力,我这心里就亮堂了,这个活我会一直干下去,直到干不动为止。”谈起以后的打算,张秀峰开心地说。

上一篇:
下一篇:
责任编辑:李 玉
滨州市精神文明建设委员会办公室主办 滨州传媒集团滨州传媒网承办
鲁ICP备10208577号  电话:3162380 邮箱:bzwmb@sina.com